标签 安全 下的文章

很多时候,很多诈骗模式并不如“我是老王,我出了车祸……”等这么直接,它们可以有公司、有办公室、有门店、有合同、有公章;它们可以做一点事但又不是你想象它们做的事;它们的合同有很粗糙但是把“乙方(自己)”保护的严严实实;它们知道你若真追究起来一般只能是“合同纠纷”,但你可能只支付了几万元——朋友的朋友的律师看着这个涉案金额都提不起瞌睡的眼皮。

※ 它们利用作为老板的你的“无知”(信息不对等);
※ 它们利用作为老板的你的“懒惰”(既然不懂就自己别折腾,给懂的人做吧);
※ 它们利用作为老板的你的急切(官方说不能做的事,要等的事,它们说能做)。

它们包装的“专业”在别的专业人看可能漏洞百出,但在它们的目标客户看来刚刚好;它们针对的就是中小微实体企业。

※ 这些企业不熟悉互联网;
※ 这些企业迫切想打开市场;
※ 这些企业想拥有自己的电商平台。

于是它们就成立了若干个公司,招聘了若干个懵懂员工,精研了电商平台的游戏规则,用各种手段拿到了电商平台的一些开铺资格,培训了若干本话术小册子。它们在网上查找企业电话,邀请企业老板参加在某酒店开启的一场某电商平台的线下发布会;它们拿出它们和电商平台签订的合同(开个店铺的合同)说是平台授权代运营。

但凡这时候你问一下电商平台的400客服电话或查一下公司资质,都可以发现没有这个授权代运营公司、或电商平台没有这个代运营业务、或这个它们的公司和声称的电商平台没有任何投资者关系。

但是:
※ 你可能很不熟悉互联网或者你自信你很熟悉互联网;
※ 你在酒店会场的时候,你没反应过来你边上坐的那个两个“老板”可能是“托”;
※ 你在酒店会场的时候,任何时间有人一直在和你喋喋不休,无论是台上的宣讲还是自由咨询——你没有自己思考和查询的时间,而因为身为老板的待人接物惯例又不允许你做出什么不礼貌的行为。

于是你可能在会场被洗脑了……

※ 可能你潜意识里觉得反正一年才几万,钱也不算很多或许可以试试;
※ 可能你觉得它们很专业,也确实很专业(诈骗);
※ 可能你觉得有企业、有合同、有公章,能出什么问题呢?

于是,钱就交了,合同签了,微信群建立了:
※ 它们主动给你几份电商平台的合同、授权之类的让你签订,而对象确实是某电商平台;
※ 它们主动跟你要你的企业产品资料,给你做商品页面的介绍和配图;
※ 它们的服务会很周到,你有啥问题它们都会第一时间答复——除了后续当你发现被骗后的维权。

可能1个月、可能3个月,可能你的员工会告诉你,电商平台上还没有自己的产品、也没有自己的店铺。你向它们询问,它们会告诉你可以通过编码的方式搜索到商品;或者它们所说的地方是你没权限去的地方,然后只能看它们的操作视频;甚至,你都拿不到电商平台的账号,管理不了它们给你“上架”的你的商品。

这不是你想要的。你想要的可能是在电商平台上开个企业商铺、卖个商品;可能在集采上有一席之地;等你想起翻看合同的时候,才发现合同上没写这些你想要的直白内容,然后发现一些看得不明白的内容。​

※ 其实,它们在宣传的时候,给了一个“你以为它们说的就是你以为的这样的”的假象;
※ 其实,就算你当时看了合同内容,它们也会给你你“放心好了,就是你要的东西的”假象;

企业资格和合同都不是安全保障,可能只有自己多学多想多问多尝试才行,必须自己或自己人对游戏规则能有足够的了解。

※ 电商平台都说了企业没成立超过2年不能开某种企业店,你就算想借壳那也不是显示你的公司名字,能有多大用处?
※ 电商平台都说了没商标不能开某种企业店,你怎么指望上绕过这种规则?
※ 电商平台都说了指定开店模式没达到几年或多少销量没资格进入集采模式,你怎么指望潜入?

或许有能绕过规则的人,但你虽然是老板虽然比我有钱,但又有何资质的成为那个不知名的“特例”。

当老板们发现事与愿违的时候,想维权,想拿回钱;才意识到最多算合同诈骗,而甚至连这个这个都算不上——合同上有看似合法免责且它们确实做了合同上所写的事情——只是对老板的企业没任何帮助的事。

加上,或许它们也确实给一些符合电商平台规则的企业开了店铺;再加上一些即便搜不到自己商品并不认为自己被骗的老板;更残酷的是,真想跟它们维权的企业数量有限,而且互相之间基本联系不上。更更残酷的是,它们本身的公司就很多,还分布在不同城市——也就是即便联系上“难兄难弟”,因为被告主体都不一样,很难证明真是一伙。

醒醒!这最好的办法是源头直接避坑。

※ 不要轻信任何线下宣讲,据了解,当前知名电商平台是没有任何官方线下开会推广的,且似乎禁止去做;
※ 即便参与一些宣讲,也不要当场给钱签约,请先回来问问你的熟人,查查资料后再说;
※ 当前市面上的常见电商平台只要符合规则,个人或企业开店都是免费的,上架商品也是免费的(押金不能算付费)。

那些可能有所怀疑又在自我安慰的老板们,可能,你们在骗子那花的代运营是非骗子的N(N>1)倍钱;因为有的它们既要代运营费用还要每件商品的利润分成(等于你给了电商平台的抽成,还要给它们抽成;而你甚至还以为这些钱是个电商平台的)。

——信它们还不如信我是武则天…… >.<


补充一些电商平台的问题:
※ 电商平台对企业开店规则还不够明确和直接;
※ 电商平台对自己的授权代运营规则的展示不够明确和直接;
※ 电商平台对相应诈骗咨询事件和案件不重视,在平台上没有效提醒和警示;
※ 电商平台对自己的产品和用词没合理规划,容易引起歧义:如“官方授权代运营”和“代运营相关服务市场”。

这些问题从另一个角度助长了骗子的有恃无恐。

接着双十一的各种活动,弄了个7天视频会员,随意刷刷当前热剧《赘婿》,这个轻喜剧里谈到了“砍一刀”的概率的事,勾起来我对拼多多营销手段的好奇,再一次安装了APP再刷了一轮。

之前对这APP我一直不太信任,这次看后依然不信任——不信任的不是上面的第三方商家的商品,而是APP本身。

· 大量的小游戏、积分、赠送,刷完这些得一两个小时(淘宝也有),但可能需要连续刷半个月或更久才能获得或失败(超时)。

· 很多的赠送活动类的签到到后面都需要购买商品才能完成,可需要购买的商品是有限定的,都是算法推送的商品。

· 所有的所谓抽奖都是假的,你必中大奖,但所谓的“下N单免N单”都是需要先给钱,而至于所谓“免”可能只是优惠券之类。

· 所谓的多多钱包可跟别的APP钱包概念不一样,它其实就是个优惠券袋子,有限额,会过期。

· 可能费力弄来的优惠之类,却不知道实际价格已经上浮,也就是折腾回来还是原价——或者更贵。

· 确实有人在上面得到了一些较大的优惠,但我猜测估计和真实抽大奖差不多(年会之类你都中了啥?)。

但是,这APP来回的推送优惠信息、赠送信息等,就如洗脑一般,每天轮流“滴滴”着你的手机,总忍不住或不小心点到又会去看一二,消磨掉一些时间:而那些或许是你想买又没买的商品(APP算法推送)一直在你眼前出现的时候,或许你就忍不住下单了。

所以,你忍得住吗?

忍得住“买买买”?忍得住营销广告的侵扰(天天告诉你有大优惠)?忍得住时间上的消耗,那每天或还可以薅个几分几毛钱,或哪天还能中一个小奖乐一乐。

不过若是在搬家、装修、过节之类集中采购量比较大的情况下,那个20元优惠券相对可以争取一下。

双11就要到了,不过优惠别想太多哦~除非你真的跟踪这个商品很久,很清楚它一直的价格。像大件家电的价格浮动差会有数千元,要不小心多掏千把元买可就亏大了 >.<

头一次写这个系列,因为有所针对,可能会被一些“有心”人攻击;但还是想写。这个系列,会针对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物品来写,希望能让能明白的人明眼一点,能少“交学费”也是好的。

这是一个“挂着一级医疗器械之名,行着吹嘘治疗之事”的事。

最近在朋友圈里发现一个做护眼产品的,叫“卫目天下、卫目世明”,打着白云山的名头,说要‘让护眼像刷牙一样养成习惯“,“养眼,从现在开始。”口号喊得不错,看看其视频:

  • 650°的近视,用了它的产品,视力变为550°。
  • 红眼的,用了它的产品,半小时就不红了。
  • 青光眼的,用了它的产品,都改善了。
  • 干眼症的,用了它的产品,都治好了。

哇,我学医的时候都还没这么高超的技术,喷喷雾就把深度近视给大幅度纠正——那还要医生做什么?这东西有啥配方?继续看看:

其包装盒子和产品内瓶子上都写着“冷敷凝胶”四个字。那么,“冷敷凝胶”又是啥呢?从名字上看,它其实已经精准定义了,就是“冷敷”,最初用于烧伤、发烧、软组织损伤等之类的冷敷,代替“冰块”使用;而且不能用于伤口之类地方;当然,它也可以用于敷眼,作用和“冰块冰敷”类似,但在我所查资料来看,冷敷凝胶一般是不适合接触眼睛的。

找不到冷敷凝胶的具体成分,只有一些资料综合说主要成分由卡波姆、丙三醇(甘油)、乙醇(酒精)等等。这些东西和一般用的眼药水的成分都不一样,何况酒精能接触眼睛?你试试。或许你觉得你所持有的产品是不含酒精的,那到底含什么?冷敷凝胶只是一个通称,一个混合物。而使用和人有密切接触的类似药品的物品时,我们需要更明细的组成,给不出来就说明产品有鬼。

从网上找到卫目系列产品的一个背面图:

图上有几个关键词:广东巧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粤穗械备20191264号、卫目天下。

既然这个产品说是护眼的,那么它若不是属于药品就是属于医疗器械,但它自己的说明和所见宣传相比就在自行打脸:

  • 【适用范围/预期用途】用于人体物理退热、体表图特定部位的润温,仅用于闭合性软组织。
  • 请勿用于开放性创面部位。

就这个说明还敢往眼里用?

关键词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数据里,无一中标。而通过资讯专业人士得知,这属于一类医疗器械备案,而且只是备案,基本秒批,备案就能卖……于是通过第三方数据,找到这个:

和包装盒上的倒是一致,也就是,它在规则上绝不是用于护眼的。可是,谁说“卫目”就一定要用于眼睛了?厂家说了吗?经销商说了吗?电商平台(京东、淘宝都有卖)上说了吗?我就一外用冷敷凝胶而已。还可以辩曰“你们看朋友圈宣传那些都是个人所为,和本产品无关。”

嘿,电商平台还真有的卖,天猫都有,还参加618活动呢。所有产品介绍那都基本没写东西,只是在左上滚动图片里可能有点“违规”介绍。但看看这个商品参数“尺码”、“颜色分类”是什么鬼?当是服装吗?京东还可以把这个东西放到化妆品名录中,化妆品能“护眼”?

可能首次看到价格会觉得惊讶,与我们觉得20多元的乐敦之类相比,这就是“天价”。为啥这些店拼着不合规矩也要卖呢?因为查它资料的时候,还有个热门词“多级分销”——还记得“安利”吗?

还有哦,在寻找资料的过程中,看到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2021年第7期检查情况,对广州市14家违反《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化妆品生产许可工作规范》等有关规定的化妆品企业进行通报名单中,有这个产品的生产企业广东巧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若按企业信用监管,它的评级得降了。

最后一点,如果有人说,它真的有用,用了后觉得每天眼睛舒服多了。

我跟你讲:你要每天隔三岔五的闭眼用冰块冰敷一下眼睛,或者热敷,或者做做眼保健操,一样每天眼睛都舒服多了!

你还要交学费吗?

引言:一天收入300元,也就是等同月薪1万元;如果真能在家这么轻松一天赚300元,我肯定闷声发大财,绝不会跟别人说有这等好事(要不蛋糕够分吗?)。如果谁跟你说了有这等好事,不是他脑门被夹,就是你脑子水多。


近期跑知乎和微博多了些,便时不时看到一些返利相关文章(知乎)和广告(微博):前者打着“揭幕”的幌子推广着自己的“群”,后者让骗子打着各种“返利/免费”的广告。广告不知该如何,而这种“返利”的文章尝试投诉后反馈的是“投诉失败”。

微博上经常可见的如下:

顺着点击下去可能会以见到这样的:

或者直接扫码进微信群:

这类微信群可能都是以公司名义注册的(公司不需要认证),首先会打着“免费送”的名义拉人入群。我是通过在微博的广告好奇加入的,广告免费送价值几百元的兰蔻护肤品或百来元的三只松鼠零食,宣传页面还做的像模像样,乍一看以为是淘宝。

刚开始群里会像模像样的搞活动,用填表类小程序收集群员的联系方式,但他们的重点不是要个人信息,而是建立信用。对方的说话都十分客气,而且不同的“赠送”群里说的话都基本一样,不是同一伙人,就是有着一样的“话术本”。

被踢后才截的图,所以群里人数不多:

在像模像样做了活动,表示两天后会一起发货后;就会开始说推“网赚/返利”。

因为要新装一个app,我的好奇到这里也就为止了(一个app若导致中毒啥就亏大了)。

但可以确定:骗子为了博取信任,刚开始的几单还是会给“返利”的;但也别忘了,你若参与,你的名字、银行卡、手机号都可能泄露给了骗子,而就这些资料,根据已有案例,可值50元一人!而且还可以卖很多单。

也就是,为了前期“返利”的几十元或几元,你把自己给卖了。

或许你会觉得反正现在可能自己的银行信息已被泄露了,那再卖一次也无所谓了;那请随意。

它们有特点:

1、群主不会说话,由非群主账号说话(导致举报很难)。

2、群里有大量的托号,在炒热气氛和参与“返利”并表示自己赚到了。这些托号可能同时在多个群,多个群“免(zha)费(pian)送”活动同时进行的时候,托号们在同时在说一模一样的话。

3、有团队、有运维资本、有组织,知道怎么规避投诉。

微信群投诉失败:


最近,警方公众号、小区片警都在大量宣传“谨防网络诈骗”,甚至片警拿着大喇叭一栋楼一栋楼的喊话宣传;估计这段时间的诈骗案件非常多,我也从警方资料中看到“返利诈骗”这一词。

作为一个资深网虫,在这互联网上随意逛逛(还不是刻意寻找),就可以发现3个常见常用知名大型平台公然存在的诈骗(准确说叫“疑似”)信息,而且投诉基本都属“失败”(最多你赖我说是我的投诉姿势不对);这让那些总觉得网上“有便宜可赚”的人可好掉坑了。

什么时候网络平台的监管才能真的做到位?

还是说:傻子太多,骗子不够用?都转行了?

前几天临睡迷糊中,被一篇由“老骆驼”名叫《一部手机失窃而揭露的黑色产业链》的文章惊醒。我不是什么网络安全技术大咖,不懂编程;但自从在windows 2000的年头就遭遇病毒使自己的百万字word手稿彻底消失(后重装格式化出错导致)(实际损失的一点中游货币我都不在意……)后,我就开始自学电脑的各种常识,并且留意起网络安全。

“老骆驼”的故事我就不分析了,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所为,总结了一些手机安全如下:

1、记录自己的手机串号(IMEI)在微信收藏、手机相册、纸质本子上:它可以通过在手机拨号处按“*#06#”获取。手机丢失时可将串号交给警方以便于破案。

2、开通一个私密手机号,现在有5元或7元或0月租手机卡,都可以考虑。用这个手机号绑定各银行卡、支付宝、微信等涉及财务的关键地方;并且永不对外使用(不告诉任何外人该号码)。

3、弄一个备用手机,把私密手机号放备用手机上,该手机基本就用一个功能,收短信。出去买个菜、逛个街,备用手机就在家里;若出远门或办事带着备用手机,也是放在包包最里面,一般不要拿出来。

4、记录每个手机卡的PUK码在纸质本子上。如果不知道就问对应客服或前往营业厅查看——如果SIM卡被锁,还有它可救。但我不认为需要记录服务密码,因为有些运营商的PC端网站的登录是一定要短信验证码的(手机若丢了,哪里收得到短信)。

移动的服务密码+验证码登录:

5、给每个手机卡都设置SIM卡密码,也就是PIN码,它是四位数字,初始值是“1234”。设置后,在开机和重新插卡的时候都均要输入该密码,才能使用手机卡(电话、短信、移动数据)。具体的设置方式请根据自己手机型号在网上查,由于手机型号较多,这里就不赘述了。

6、给手机设置复杂的开机密码,如超过6位的数字+字母。主要作用是让黑产的破解时间变长,给自己多些时间冻结手机卡和保护资产。但我觉得不需要设置“应用锁”,主要是微信的使用频率太高,每次打开都要解密会让人崩溃。

7、不要在手机上保留自己和家人的身份信息、驾照、护照、社保卡、银行卡等照片;也最好不要在手机上保留自己和家人的自拍、合影之类的照片。因为高端技术是可以做到利用照片绕过人脸识别(题外话:这些照片也最好不要放在网上!)

8、若日常资金往来不频繁,只是买菜、购物的;在手机银行开通Ⅲ类账户,把微信、支付宝等绑定的银行卡绑在Ⅲ类账户上,即可相对保证银行卡的资金安全。个人小生意也可以走该账户,以保证Ⅰ类账户不泄露。

9、手机的“调试模式”用完就关闭。看不懂这个词的可不理会,但折腾帝、程序员、想ROOT手机的常会打开它;开了不关,手机破解就变得更容易。

10、不要开通“人脸解锁”、“刷脸支付”;指纹已经很方便了。

从即刻起:

✔ 整理自己的银行卡、信用卡,注销多余、无用、闲置的卡;对自己的银行卡数量做到心中有数;并且预留、绑定手机号都改为私密手机号。

✔ 查看自己的支付宝、QQ、微信、银行卡等所绑定的手机号,如果是旧号、或安全等级不高,记得换手机号、设置好找回密码的答案、做实名认证、提高账号安全等级。

✔ 家人的QQ、微信之类尽量别实名,更别在备注里透露关系(比如“老妈”)。

✔ 关闭通过手机号加微信、QQ之类的功能;如非做生意之类,不需要使用该功能。

✔ 若是做生意的,建议利用手机双开功能,开两个微信,一个对外生意,一个对内生活。

✔ 如不需要贷款,就不要为了一些蝇头小利(比如送会员、返利)去激活借贷、贷款平台。也不要为了一些蝇头小利,去注册一些其实没用的平台账号。更不要为了蝇头小利,去参与一些“刷单”、“返利”群。

✔ 如不需要信用卡,也不要为了一点小礼物去开卡开户。

✔ 若需要经常替换手机号,那么常换的手机号就不要绑定要紧的账号。

✔ 把手机卡的外卡留下,收好。

✔ 个人认为不需要开启手机上的“手机定位”功能,因为那个往往需要一直开启GPS,又会导致可能在别的应用上泄露“位置信息”;而且偷手机一方直接拔卡、刷机的,这功能也就起不到作用。当然,这个功能会给出一线找回手机的生机,尤其是苹果牌的。但生机不大;随着盗窃团伙的产业链越发完善,这功能就越没效果。

✔ 不要随意点微信、网站上各种任何人发的“文章”,除非你很清楚那是啥。更不要因为紧张一些信息,随意打开网站和输入证件、密码等重要资料。

借老骆驼的一张图:

如果你的常用手机被盗了,如果你的私密卡手机还在,那么,你只要及时挂失手机号和报警即可。

如果你没弄私密卡手机,那么你就一定要冻结微信、支付宝、银行卡等一些列和钱有关的账号。

如果你的私密卡手机被盗了,常用手机还在——私密卡手机没应用、没照片——那么,在挂失手机号的同时,利用常用手机可快速修改各个账号的绑定手机号即可。

手机被盗后该咋办:

1、联系运营商挂失手机号;需要留意手机号是否真的已挂失,若没挂失还需要留意是否开启了呼叫转移功能。

2、冻结微信、支付宝、QQ、银行卡等一系列和钱有关的账号,或用别的手机登录后修改手机号。

3、告诉亲朋,手机被盗,谨防诈骗。

4、不要相信网上、淘宝之类说啥帮查询手机之类的信息,基本上都是骗子。

5、最好报警。

好了,暂时就总结到这。近期我还遇到“赠送/返利诈骗”和QQ号被盗的一些套路,后续有时间再继续。

刚收到一个短信,内容如下:

第一想:北京的号码?我就算卖房也在广州哦。

第二想:开车还可以发短信?

第三想:现在的语音输入法有这么厉害了?不对,现在的语音输入法在末尾肯定有“句号”。

第四操作:百度两个手机号,在某平台发现别人查询的痕迹,且有负面反馈。

昨天收到一封邮件:

简单说就是前某个公司的某前同事给了我一个评价,下面还列了在这个公司任职的几个人。

这消息惊吓到我了,因为我一直不喜欢脉脉这种平台(见旧文《脉脉?这样真的好吗?》),所以在完成查看新事物,转了两圈后就选择了撤离,一般撤离前都会把资料删除。所以,我很纳闷,邮件里我的名字和前公司的资料是怎么来的?

为了验证这事,我重新装了脉脉,尝试废弃的若干手机号,只有一个手机号被注册,再尝试若干次密码后,用废弃手机号登录了脉脉,翻看了里面的个人资料,只留下了名字和手机号,没有任何公司信息,也没邮箱;而且也没有这个什么前同事给我的评价。

如果说同事是给我另一个账号评价?可是我没找到其它账号了。

那么,问题来了:

脉脉怎么还有我的公司和邮箱信息!我之前所删除的个人资料其实是并没有删除的!

如果在PC端的邮箱打开这封邮件,看到的是这样的:

由于有比较清晰的提醒,并且看到发件方的域名非QQ.com,可能大部分人都不会上当。

但在手机的TIM里或POP的邮箱,可能会是如下展示方式:即没有文字提醒,也不能第一眼看到发件人的邮箱地址(由于骗子邮件在想起截图前已经删除,所以用其它邮件代替示例):

直到打开邮件所提供的链接,点开后发现没有自适应手机屏幕,才让我愣了下“腾讯的成熟产品,不至于这么low吧?”才留意到,原来这是封欺诈邮件,为了套出QQ密码……

近期发现网络二手市场出现新骗局,而且看起来根据媒体所说的好像无解(其实可以解),那是怎样的一个情况呢?

比如在闲鱼转卖年会中奖的iphoneX(假想一下中奖了),骗子看到我这条出售信息后,在同城发布了一条同样的消息(可能价格还低些),于是,有买家会和骗子联系,并且一般会选择线下交易。整个对话流程如下:
买家→骗子:我想买手机,可否线下交易?
骗子→卖家:我想买手机,可否线下交易?
卖家→骗子:可以,那我们约15点在地铁站吧。
骗子→买家:可以,那我们约15点在地铁站吧。

其实这里产生两件被拍下的信息,一个是骗子拍下未支付卖家的手机,另一个是买家拍下已支付但未确认收货的骗子的手机……

于是卖家和买家在约定的时间地点见面了,买家查看了卖家的手机,觉得十分满意;买家就在闲鱼上点了确定支付,骗子收到钱完成交易。而卖家这边却迟迟收不到收款信息,而卖家明明刚看到买家的支付操作……过不久,卖家反倒会收到骗子的取消交易……

于是卖家赔了手机又丢钱……而买家倒是挺开心的(如果商品属实),不会投诉“卖家”(骗子);骗子也挺开心的(又空手套白狼了一笔)……

就算卖家投诉了“买家”(骗子)那个账号,那账号也不是骗子所用的收钱账号;除非抓到骗子本人,否则收钱账号可不好找……追回这些钱可真有点难度,金额又不算太大。

当然,这个骗局不是黑闲鱼转转的,它们躺枪而已;这种手法在各个网络交易平台可能都能做到。解决方法就是,卖家在线下交易的时候最好看下买家的手机,确定下买家所看到的是不是自己所发出的商品即可。

支付宝的年终账单中那不起眼的勾选项,又让它“火”了一把;也让我再一次留意芝麻信用。

在余额宝数次被限制购买金额上限,并看到诸多闲鱼的奇妙封号后,我就撤出了闲鱼和转转这类二手市场(这时候,自己的二手闲置也已经处理的七七八八了),并且撤离了支付宝,把大额资金转回了银行,选择使用银行可即时提现的货币基金产品;并开启使用银行的Ⅲ类账户(电子账户),替换了支付宝和微信之前绑定的各种银行卡——现在有一个Ⅲ类账户就够了,网购所需的钱转这里,没多少钱,保证资金安全。

这次支付宝的年终账单事件,又一次提到的用户隐私,可使用各种软件、支付、定位、快递(住址、活动区域、公司地址、生活习惯……)哪个数据不在风险中?这不仅仅是支付宝有数据,微信也有,地图软件,手机自带系统……都可能在默默的让你并不会察觉的统计着。不过,芝麻信用中的一些数据,是曾经的你主动提交的(在“支付宝-芝麻信用-信用管理-个人信息”中):

而第三方是你曾经授权的(在“支付宝-芝麻信用-信用管理-授权管理”中):

在你开通芝麻信用的时候,或已经同意了一些协议;而且,这些协议只有单方面文件,用户只能选择是否使用该功能而没协商协议的资格,说白了,协议要偷偷改变了,用户也未必知道。这其中的安全保证,用户只能寄托于“大品牌,应该可信赖”罢了。

开通芝麻信用不久后,我就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关于芝麻信用的信用分的成长,按照今天的截图,它是这么规定的:

也就是说,芝麻信用的增长方式为:缴费、还信用卡、加支付宝好友、线上线下各种支付!也就是说,只要在这里花钱,信用就可以蹭蹭蹭——但这不代表这个人可信。芝麻信用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太多功能,我也没留意;后随着一些购物消费,信用值逐步累积到如此。

而根据芝麻信用的各种说明来看,芝麻信用的减分主要在于没按时缴费还钱,或芝麻信用下的第三方服务觉得使用人做了什么不地道的事,于是这分数就会减少——这么说,正常情况下,芝麻信用的分是有增无减,增到不让增的时候。其实在闲鱼和转转处理闲置物品的时候,我都压根没留意对方的芝麻信用——消费就增加的东西,有意义么?只是从侧面提现下账号是新是旧吧。

个人来说,芝麻信用中,给我带来的方便就是共享单车,虽然一年也就骑了9次——后来发现微信的共享单车没这类要求。

这次在查看芝麻信用各种数据后,我把上面曾经填写的各种个人信息均一一删除了,听说也就掉100分不到;授权也基本都取消了,用不上的东西,确实没必要留着太多。


1月6日支付宝芝麻信用更新的时候,信用值暂未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