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来一直都不在乎对方的硬件:家庭背景、地区、学历、长相、收入、工作等等,似乎只要两个人能合得来,再来看这些琐碎如何解决也不迟。不过,拍拖似乎是不需要“门当户对”,当结婚就未必了。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文化教养、不同的生活模式,不同的思想观念”,即便对“孝顺”一词的理解恐怕都是不一样的。如果当两个人有太多的不一样的时候,单凭“理解”二字已不能处理众多问题,除非真用传统的“嫁鸡随鸡”——全方位的顺从来解决,但现代的独立思想,至少于城里人,恐怕已经极少再有这种想法。于是,门当户对,再度摆在了众人面前,种种事情下来,也让我不得不来重新审视这一成语。

并不是想说,看不起谁或看不起某种身份;也不是说婚姻非得门当户对;只是事实证明,多考虑下未必是件坏事。

有位名编剧说过:“你并非选择了某个人,而是选择了某一种生活。”抛去挑剔、鄙视、刻薄等等眼光,就算双方家庭各个成员在一般情况下能和睦相处,恐怕也难逃诸多矛盾:

或有大爷们主义或大家闺秀;或吃饭无不灌酒或吃不完打包带走;或无辣椒非好菜或清淡才是健康;或逢年过节非要宴请或自家日子简单即好;或迷信八字禁忌或百无顾忌;或各方习俗讲究或城市快节奏;或七姑八婶非亲戚也要照顾或觉得本就事不关己哪里有那么多钱“支援”他人;或觉依然有“嫁”入一词需照顾婆婆或双方独立互扶双亲;或学历见识不同常谈不到一起或生活习惯不同晚睡晚起……甚至两家人的习惯和爱好完全不一样,那该如何协调如何平衡如何包容?

现实就是如此,没有现实的基础,恋爱的冲动与激情过后,婚姻总难牢固。除非真找那么个真肯连所有习惯都“嫁”过来的,恐怕自己回头也难有兴趣来面对这样的“百依百顺”。比较起来,拍拖还真是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