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朋友的日志上看到这么一段话:“在手写书信时代,一封情书也许可以让人感受到数月之久的温暖;在电话尚未泛滥的时代,大学宿舍楼下排队等来的一个电话,起码也能让小年轻们开心一两个星期;而今,电话和互联网络泛滥,动辄数小时的电话粥,即时聊天,视频对话,已经让沟通越来越接近一文不值,至少内心的触觉已经越来越淡了。人们对信息的渴求,已经缺乏最起码的抑制感,信手可得,反而隔离了人与人的内心感触,犹如疯狂印刷的钞票通胀了市场。”

让我想起一句话:距离产生美。但科技的发展把这种距离变得接近没有,少了寄托与遐想,少了很多的渴望或希望;而社会的发展也同时带来更大的生活(非生存)压力;于是,谁的脚步都难在停留。太容易获得的,总是不容易去珍惜的;这年头,活得知足与闲适是种幸福。

有人曾和我说,两城的恋爱未必不好,所维系的或许也就是那种“小别胜新婚”吧;粘的太近也同样可能会产生“物极必反”的效应。若说爱情还能有如此种种的维系,友情却更显得空泛——某大学同学曾找我做个网站,谈价之余说了这么句话:“老同学嘛,还说什么亏不亏呢。改天请你吃顿饭嘛,叙叙旧嘛。”单子由于他的“失踪”而作罢,这件事也终归不必“至于饭桌(朋友日志内语)”。一切切曾经相识似乎并不是为了掏心窝的说话,而是更加期盼能互求一份实在的利益。还真是要多些的距离才能更让人觉得有种心灵交互的价值?

这种距离,其实也是种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