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生活琐碎 下的文章

下班时分,到BRT站台,发现没了车辆还有几站到站的记录,只有一句提示性的标语,说“先下后上”,卡位上也没了监管的人员。

刚搜了下关于BRT的上下问题,看到厦门BRT也在弄整个,真是凑热闹。让那些负责人们在上下班时间挤挤车就知道该怎么上下了:让他们贴着前门站着,然后从满满的车厢里挤到后门下车去……看到网易的广州BRT民意大调查,里面的调查结果整体对BRT都是不满意,可我偏偏是位数不多的满意里的一员:http://2010.163.com/special/008647M4/brtdiaocha.html

其实这个BRT调查的题目出的是有问题的:

“2、根据你的观察,BRT是否解决了广州堵车问题?”

一条BRT,怎么可能解决“全”广州的堵车问题?只是可以确定的是,它解决了中山大道的公交车堵车问题。我是公交车坐车人,私家车、小车的堵车,自私的说,不关我事。现在每天在BRT上游走(从黄埔到岗顶),上下班坐车时间都是很稳定的,不用象前几年在岗顶、棠下、东圃客运站等地方塞个半死。去年,莲溪那个公路桥还是烂尾的时候,我试过在那里塞了整一个小时。

网易的放这么个问题,直接让人投了“未解决”……其它路段塞堵关BRT路段何事?

“3. BRT更快了吗?”

若比较公交的正常速度,BRT肯定比没BRT的车最快的时候要慢;没BRT的时候,公交车可以飞车,可以不停车,可以离站远远停车下了人就跑,可以半小时内从黄埔飞到天河城……可有BRT后不行了,必须规定的站都停了,都等人下了上了,车速限制了,监控了,没车可以偷懒,速度只能那么快,于是时间也只能要那么多。可是BRT段,公交车不赌了,车程时间固定。以前怕因堵车迟到,天天提前2个小时(6点)出门,7点就到了公司;若7点才出门,是铁定会遇到塞车的,时间就不确定了——就如下班,得花上2小时的曾经。

所以,站在我的角度,BRT路段,不塞车,从某个角度来说,就是“更快了”。非BRT路段不在此列。

“4. 你觉得BRT换乘是否方便?”

我只知道,以前从黄埔到珠江以南是不方便的,只有50路到珠江医院那边;而想去下中大布匹市场是不容易。现在,在师大暨大到体育中心段换B9路,1小时左右,2元(羊城通16次打折后1.2元)就到了。而且我也同时试过坐地铁过去,2次转地铁线路,不比BRT快多少,还要5元。

而以此来推,只要是BRT线路的车能到的地方,同方向,2元就解决,是十分方便的。至于火车站等地,一般只是需要坐火车的时候才去,真要赶时间,黄埔地铁5号线过去就是了。

“5. 乘坐BRT出行,是否更省钱?”

如之前所说,省钱,比地铁省得多。虽然直去北京路(广仁路)的517路还是那么多钱,但从学院转B8也可以2元搞定,还直到北京路口。在我感觉,省钱与否,就是看你是否熟悉BRT的各个线路,是否知道如何去做免费的换乘。对我这种住得远的,BRT于我,还是相当划算的。

“6. 你认为BRT是否存在运力不足(公交车次不够)的情况?”

感觉这个问题就是调查的想自打嘴巴……要论广州的公交车,高峰期就基本没够过(非高峰期偏偏很多车都是空状),哪辆不是“沙丁鱼罐头”?现在就连高峰期的地铁都是“大型沙丁鱼罐头”。有人和我说296(现B9)的车次是减少了,不过在BRT等车时候的感觉,B9和B5在我感觉还是相当多车的——我坐过几次从岗顶发起的B9短线,到黄村转车。B5和原来50路一样基本都是5分钟一趟的出来。

这个,恐怕就算换大型车,也一样很难解决吧。根基是人口密度问题……

“7. 你觉得广州BRT是否存在设计缺陷?”

这个的选项很让人无语,“占道”?不是为了这个“占道”,在建BRT的时候已经扩路了吗?好像非BRT车道还是基本保持了原来的数量吧。给非BRT的车道数目既然没变,怎么说的上BRT占道了呢?再者,这个“占道”设计和BRT乘车人有多大关系?最多就是到车站没以前那么方便罢了。

恐怕大部分投“有缺陷,严重占道”选项的都只是为了投“有缺陷”——确实是有一定的缺陷,但我想这个不该是“占道”。

“8. 你觉得BRT站台设计是否合理?”

不合理,主要在指示上和车辆线路卡位安排上。比如我可以同时选择B5和B1,但现在却只能等一趟,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而比如S1站台,有多个卡位,等1号卡位,来的车却不是我想做的,而后面跟着2号卡位的才是,我只能选择跑过去或者继续等……

在站台上,可以听到很多人说,不明白车子是怎么停的。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明白,S1、S2、S3等等站台已经定好了停几路车,而这几路车是按来的顺序停的,先停1号卡位,1号卡位有车,就停2号卡位……这和后面一点如“8. 你觉得BRT站台设计是否合理?”是一致的,若指示和规定做足,就好多了。

更希望一点,在公交车来车指示那里可以增加停靠卡位显示,比如,“B1还有1站到站,将停靠S1-1卡位”。至于如何准确判断这个卡位,就看对公交车的定位准确性和调度及时问题了。

“9. 你支持高峰期及平峰期BRT‘前门上后门下’吗?”

这点我坚决不支持。天天挤高峰期公交车的都会明白为什么。

“14. 你如何看待广州BRT前景?”

我希望可以继续优化和努力做到最好,既然已经花了这么大力气整了BRT,而且成效可见,就不能半路放弃。我感觉还是有其推广的必要:转车专用。不过以后,估计地铁加轻轨也会占用很大一块吧。

比较BRT,地铁的费用还是高多了,只是在远距离上还是不错的。

广州因亚运爱上了“面子”,甚至还有给烂尾楼贴层布来作美化之举……

搞BRT、弄快速路也就罢了,毕竟这些折腾还有点实用性,对忙忙碌碌的人们还有点用处。而给大楼“穿衣戴帽”,街边店铺之类美化可以理解,可小区居住楼也想折腾面子吗?这问话有点落伍了,面子工程在去年底就已经开始了,只是近期到了我家附近,才引起关注:脚手架一架,无论多高的楼,都等同于在一楼;已经不知道有多少新闻报道因为“面子工程”被偷被盗被砸坏窗户被砸烂东西甚至把好好的楼房都折腾坏了的……

后者无奈,前者只能把铝合金的穿都顶死,窗帘都拉得密不透风,贵重物品也都远离窗户,收入柜内。财不外露,或许可以减少点窥探之心。无奈外面的空调主机,只能听天由命了;即便砸坏,又能有多少索赔之地,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负面的报道了。唉,还能叫不扰民吗?都已经扰到窗外来了。

话说,连全铺瓷砖看起来挺新的房子都不放过,就算能打市长电话又能如何,只能祈祷自己家能平安度过这个“面子”……好看了又如何,费用还不是羊毛在羊身上,而羊不喜欢。

印象中,这是我第二次去这里;在几年前的情人节,曾作为闪亮的灯泡来吃过一次(算是杯具吧……)——这次,我又来了……

或许是因为周一,人不算多,找了个相对安静的地方,倒是吃的惬意。价格在我看来是觉得较高的:一个人加茶位52元,火锅底25元,人均消费要60元左右,品种丰富性一般,未见生蚝等之类的海鲜。只是火锅辣底的花椒实在是多,而辣椒却不够辣,弄得整个麻的天翻地覆的却没点辣味,感觉有些食不知味。清汤的锅底味道还可以。

菜式上,其中丝丁鱼、肥牛肥羊等肉品味道还是不错,只是来来回回基本也就那些了。若是生日当天,拿身份证可以免52元;9点半后宵夜可以便宜一半有多。相对菜式来说,宵夜划算点。

常坐BRT也有半个月了,忙忙碌碌的上班期,其速度还是比较稳定的。很多人喊塞,而从发起站的我,上班有着优势;至于下班,最期盼的是坐到从岗顶发起的短线车,这样就能有座位了。人多或不多,其实有BRT或没的时候都差不多,除非发起站,否则与我从没感觉到在上下班时间有啥特舒服,都是挤上挤下的,这个就不提了。

近期对BRT有个相当无语的地方:下班时间,可见一堆B1、B27或其它的短线直指学院站,一到学院站就要全部人下车。我有幸坐过一次,本想短线也无所谓,到了转车就是了,可当学院站下车后,看到后面陆续还有一车车的人往学院站运,只觉头顶有乌鸦飞过……让学院站的人口密度赶得上体育中心或岗顶,在这里想再找车倒成了极难——没过棠下,天河过来的车是基本不会有人下的,都满满当当的……

感觉BRT这么玩调度是想疏散人口,可怎么着都像挖东墙补西墙,弄得坐车的左右都不好转车。后来我便留意,再也不坐到学院站的短线车。曾见到学院站出来的空车,走在非BRT车道上,不知道它们会去哪里(23日发现B1在科韵路口调头,估计回天河城了)。

本来BRT站台设计是前后门都可以上下的,分别有上下的箭头;而不知道谁忽然心血来潮,非要弄个“前上后下”,还打了宣传牌。即便是非BRT站考虑交费打卡问题,在人多时候也无法顾及到前上后下,更别说已经提前打卡的BRT站台,那么多人,居然还玩这个……能做好先下后上就已经很伟大了。

另外给我一个BRT的不好感觉就是: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当两路车很不幸的不在一个站台的时候,只能等一路车……很憋屈,可选性变少了。

鉴于当前教我开车的教练十分不错,让我今天我不慎吹了牛,要帮其宣传下。

在黄埔附近的想学车的帅哥美女们,可以试下哦;学车(倒桩)地点在港湾医院过去的茅岗位置。

该教练很有耐心,而且从来都不骂人;教的方法也很好,可以因材施教。

嘿嘿,想学就找我吧;俺纯友情广告……

小罐子里的鱼少了条,不见了,生不见鱼,死不见尸。我怕它是钻到螺旋贝壳里不出来了,可对着灯看了半天贝壳,也没见到可疑的肉体。难道钻的很里吗?还是之前那次换水我自己把它弄丢了?之前天气太冷归西了一条,紧接着消失一条,难道我的鱼就这么不喜欢我吗?都急匆匆而去……自我安慰道,或许是为了穿越吧。

或许,我是不适合养鱼的,即便我心里很想养好它,却给不到那么多心思和精力。

鱼,终究是要走的,留不住的,所以也没挽留。

大学以来,学校时候受管制,毕业后因打字需要,一直极少留长指甲:一旦影响到打字就会及时剪去;不过近期倒留了起来,似乎并不影响打字速度。一直比较纳闷这事,还以为自己的打字技术更为娴熟所以觉得不影响了,直到前两天出门,去用下别人的电脑,才又一次感觉到长指甲还是如此的碍事。

刚才又想起此事,测试之下,发现问题所在:键盘保护膜——它非常防滑,若以指甲直接接触键盘及容易滑走,但它的摩擦力太大了;而保护膜的阻挡让指甲会陷入按键缝隙中变得不可能,于是乎打字的感觉变得比较顺手,似乎没被长指甲影响到:都是用指甲按键的;指甲太长,指肚部分是不容易接触到键盘的。

指甲打字和指肚打字的触觉是不一样,一个手指指甲短了变成指肚打字,就有点瘸子的感觉……不过,无论怎样,都是意外发现,对想留指甲的爱美女士来说:给自己的键盘弄个硅胶保护套,打字就舒服了。而我,为了以后的发展,估计得恢复短指甲状态了……

从大沙地坐地铁到中大,五号线转四号线转二号线,50分钟(估计运气好的话可以减到40分钟),5元钱;从黄埔坐B1到岗顶或体育中心转B9,60分钟(塞车另算),2元钱。

看来在时间不太紧张的情况下坐公交车是越发合算了。

广州的河南太少去了,办完事几个电话下来,居然搭车搭反方向了……要不是又来个电话找我,估计我就只好坐到B9总站再重新起步……发现坐反的时候,苦笑中大呼“杯具”,惹得边上男士围观……咳咳,历史上难得坐反一次车,不太低调。

珠江村站到体育中心站,40分钟;加上走路进站和等车,差不多1个小时。

没在繁忙时段坐,都是晚上,不知道白天上下班时间如何。

整个感觉,比历史最快时间慢了,比历史最慢时间快了(废话),车子开稳了许多。分析比历史最快时间慢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 车子开的平稳很多,感觉车速比较均匀,不会很快,而且专车转道,也少了很多急刹车;
2、车子站站都要停车,进站车速就放慢了,慢慢对准车站的电子门。

以前的车子快的时候是见车站没人等、车上没人下就不停车了,现在没门;以前到站往往都采用急刹车,现在只能慢慢减速慢慢对准位。监控设备给车子带来一些方便的同时,也约束了司机们,同时也给乘客带来更平稳的坐车环境。

个人的坐BRT小技巧:
1、上BRT天桥和隧道前留意下车站牌,看下自己要去的地方是否在上面;
2、进BRT站(给钱)前留意下方向是否正确,进了站后发现错了方向就要多花2元钱了;
3、 BRT站上有分S-1、S-2、S-3等等车位,在站台顶部每个等车位附近都有牌子标明几路、几路车在此候车,找到自己的车号,确定相应的等车位;
4、一个等车位至少有2个(包括车前门、车后门)停车位,一般在往车行方向看,最前头的停车位等车;只有一辆车靠站时候会停在最前面的停车位,有两辆车同时靠站才会分停两个位置;
5、在BRT站台车子上下不分前后门,没必要挤在一个门等车。

总的来说,近期还是不错的,免费坐车啊,虽然也是就来回4元,可不只咋的,想着就乐。

我本来一直都不在乎对方的硬件:家庭背景、地区、学历、长相、收入、工作等等,似乎只要两个人能合得来,再来看这些琐碎如何解决也不迟。不过,拍拖似乎是不需要“门当户对”,当结婚就未必了。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文化教养、不同的生活模式,不同的思想观念”,即便对“孝顺”一词的理解恐怕都是不一样的。如果当两个人有太多的不一样的时候,单凭“理解”二字已不能处理众多问题,除非真用传统的“嫁鸡随鸡”——全方位的顺从来解决,但现代的独立思想,至少于城里人,恐怕已经极少再有这种想法。于是,门当户对,再度摆在了众人面前,种种事情下来,也让我不得不来重新审视这一成语。

并不是想说,看不起谁或看不起某种身份;也不是说婚姻非得门当户对;只是事实证明,多考虑下未必是件坏事。

有位名编剧说过:“你并非选择了某个人,而是选择了某一种生活。”抛去挑剔、鄙视、刻薄等等眼光,就算双方家庭各个成员在一般情况下能和睦相处,恐怕也难逃诸多矛盾:

或有大爷们主义或大家闺秀;或吃饭无不灌酒或吃不完打包带走;或无辣椒非好菜或清淡才是健康;或逢年过节非要宴请或自家日子简单即好;或迷信八字禁忌或百无顾忌;或各方习俗讲究或城市快节奏;或七姑八婶非亲戚也要照顾或觉得本就事不关己哪里有那么多钱“支援”他人;或觉依然有“嫁”入一词需照顾婆婆或双方独立互扶双亲;或学历见识不同常谈不到一起或生活习惯不同晚睡晚起……甚至两家人的习惯和爱好完全不一样,那该如何协调如何平衡如何包容?

现实就是如此,没有现实的基础,恋爱的冲动与激情过后,婚姻总难牢固。除非真找那么个真肯连所有习惯都“嫁”过来的,恐怕自己回头也难有兴趣来面对这样的“百依百顺”。比较起来,拍拖还真是容易。